3.3监测频率 监测频率遵循设计文件要求,正常频率如下表: 表1 监控量测频率统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安全巡视 现场监测同步进行 基坑开挖及底板浇筑后阶段 h≤5m 1次/2d 开挖期间 h代表开挖深度 5m h>10m 2次/d ≤7t 2次/d 底板浇筑时间 t代表天数 7t~14t 1次/d 14t~28t 1次/2d >28t 1次/3d 填筑或堆载阶段 监测正常情况 1次/天 监测数据突变 2~3次/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/3天 堆载预压或 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/3天 第2 、3 个月 1次/周 3 个月以后 1次/月 6 个月以后 1次/2周 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/2周 第2、3个月 1次/月 3~12个月 1次/3月 对沉降或位移变化异常的特殊工况要适当加密观测次数,具体监测频率根据现场具体情况或专题会议及时调整,并第一时间电话通知相关各方,随后报送书面成果资料。 3.4监测安全控制标准 参考《上海铁路局京沪高铁无砟轨道线路维修管理办法(暂行)》(高工函[2011]118号)及类似工程监测经验,拟定线路沉隆预警值为±1.0mm/d,报警值为±2.0mm/d,施工期高铁线路24m范围内高低与水平累积变形量以5mm为安全控制标准。 路基沉降和土体侧向监测报警值见下表。 表2 路基和土体变形监测报警值 序号 监测项目 速 率 控制值 变形允许控制值 1 路基沉降 及侧向变形 3mm/天 +5/-5mm 2 土体侧向变形 3mm/天 +10mm/-10mm 3.5监测数据管理及信息反馈 全部监测数据均由计算机管理,数据及时整理分析,综合判断监测对象的安全稳定状态,并绘制位移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曲线图。在取得某点充足的数据后,根据散点图的数据分布 情况,对监测结果进行回归分析,以预测该测点可能的变形趋势和最终变形量。 4.监测实施要点 4.1布点要点 1)监测基准点必须稳固可靠、视野开阔、通视较好,数量不少于3个,便于相互校核,为提高监测精度,采用强制对中装置; 2)考虑东北冬季冻胀影响,监测点埋深不应小于1.5m,尽量减弱土体冻胀对监测点位的形变影响,水平观测点位采用强制对中装置; 3)布点过程做好监测点位保护措施,点位信息及时标识、标记。 4.2观测要点 1)监测点位初始值必须于降水或开挖前全部取得,独立测量三次取平均值; 2)现场安全巡视内容不仅包括高铁坡脚、路基、线路及周边地表,同时还应密切关注基坑开挖支护安全状态,尽可能掌握基坑支护结构监控量测数据; 3)本工程施工处于秋冬季节,早晚温差较大,现场监测尽量在每天相同时刻实施,并进行温度、气压改正; 4)高铁处于试运营阶段,进入防护区时间受到严格控制,每次监测必须与养护人员保持联系,遵照对方的指令行动; 5)高铁线路本身沉降和开挖诱发的沉降需要辨别清楚,条件允许时于临近区段布设一处新的试验段,以观测在无基坑施工影响的轨道及路基形变,同时进行科学的分析。 4.3数据分析与信息反馈要点 1)高铁监测数据必须结合现场安全巡视情况分析,如有条件还应结合基坑支护结构安全状态数据; 2)监测安全控制标准应以变形速率与累积变形量“双控”指标衡量,及时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及安全状态; 3)监测信息特别注重“时效性”,应尽快将监测信息反馈到相关部门,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数据依据。 5.结束语 哈大高程保护性监测方案体现了方案设计的全面性、合理性、可行性和科学性的指导思想,为现场监测充当工程安全的透视眼,实现工程信息化施工和动态管理提供了作业指导依据。 参考文献 [1] 秦长利主编.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[M].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8:236-259、271-275. [2] GB50308-2008.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[S].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8.6:12-20、69-72. [3] TB10601-2009.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[S].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,2009.12:69-79. |